


事件经过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影响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科普知识》总结了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该事件发生后,法国环境部长于12月19日要求瑞士政府赔偿3800万美元,以补偿渔业和航运业所遭受的短期损失、用于恢复遭受生态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中期损失以及在莱茵河上修建水坝的开支等潜在损失。瑞士政府和桑多兹公司表示愿意解决损害赔偿问题,最后由桑多兹公司向法国渔民和法国政府支付了赔偿金。该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改进措施,成立了一个“桑多兹-莱茵河基金会”以帮助恢复因这次事件而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捐款730万美元用于资助一项历时三年的恢复莱茵河动植物计划。
莱茵河行动计划
部长们认为, 必须改善莱茵河生态系统, 在2000 年左右使现已消失、但以前曾有过的较高级物种( 如鲑鱼) 能够重返欧洲大河—莱茵河。为此, 各成员国部长会议于1987 年10 月1 日正式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计划主要目标: 珍贵鱼类重返莱茵河( 以“鲑鱼2000”作为本目标实现的标志) , 保证莱茵河可作为饮用水水源供水, 持续减少沉积物污染, 改善北海的生态状况( 1989 年补充) 。
“莱茵河行动计划”标志着人类在国际水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们首次作出明确承诺: 要拓宽合作范围, 而不仅仅限于水质方面的合作。生态系统目标的确立, 为莱茵河综合水管理打下了基础。所以, 不仅要防治莱茵河污染, 而且要恢复整个莱茵河生态系统。
“鲑鱼2000”并不是限于单一鱼种的单个目标, 而应总体上当作莱茵河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志和措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ICPR 在很短时期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降低污水排放、改善水质, 确保这条河原生鱼种成功重返。为了让鲑鱼重返产卵地, 还开发和实施了更多的项目, 如:在莱茵河及其支流的许多大坝上大量投资修建鱼道; 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许多支流上的栖息地以便恢复产卵地; 为了重新培养莱茵河鲑鱼, 有关部门在苏格兰和法国西南部购买鲑鱼卵, 将它们放在特别孵化器里孵化, 上千尾鲑鱼苗被放入莱茵河, 并且开发了一套监测鲑鱼生长状况的软件。
“鲑鱼2000”是西北欧成功实施综合水管理的标志。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实行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相结合, 是河流管理成功的前提。该计划的实施实质性地改善了莱茵河生态状况, 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预期目标。自1990 年就有鲑鱼和鳟鱼从大西洋返回莱茵河及其水系的支流中,自1992 年有记录表明鲑鱼和鳟鱼能够自然繁殖。1995 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附近Iffezheim 大坝( 德国境内) 下捕到9 尾鲑鱼, 这说明鲑鱼实际上可以从大西洋向莱茵河溯游700 多km。
启示
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莱茵河沿岸国家立即采取的紧急措施和行动计划, 为莱茵河的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契机。虽然火灾事故的发生加重了莱茵河的污染、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与环境, 然而, 正是因为这次事件, 使得莱茵河保护与合作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由于灾害引发的善后处理与面向未来的战略措施, 特别是下面几个方面, 对我们今后处理好松花江的水污染事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①对事件发生后的协调与合作高度重视。
Sandoz 事故在莱茵河周边所有国家激起了一阵保护莱茵河的宣传热浪, 也引起了政治警惕, 在很短时间里召开了3 次以上部长级会议, 讨论了莱茵河污染问题, 并最终形成了对莱茵河具有历史意义的《莱茵河行动计划》。
②把生态与环境问题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莱茵河行动计划》标志着人类在国际水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们首次作出明确承诺: 要拓宽合作范围, 而不仅仅限于水质方面的合作。生态系统目标的确立, 为莱茵河综合水管理打下了基础。所以, 不仅要防治莱茵河污染, 而且要恢复整个莱茵河生态系统。
③亡羊补牢, 建立预防机制。
莱茵河流域的一些工厂发生事故, 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莱茵河水污染。Sandoz 事故之后, ICPR 清查了所有工厂, 各国有关责任部门定期检查这些工厂的设备安全标准和安装情况。ICPR 的综合报告《防止事故污染和工厂安全》, 对工业安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④加强监测, 建立有效的信息通报和预警机制。
沿河的水文监测, 除了常规的水文监测, 更重要的是检测水质变化, 并实时在网上公布, 供各界查询; 当上游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 及时通报, 下游沿河国家的监测站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预警措施。正是完善的检测体系成为执法的重要依据, 莱茵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淄博文明网)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