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根据“乡村文明行动”要求,把村容村貌、村风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和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建设村居整洁美观的新家园,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营造安全稳定的新秩序,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敬仲镇现将六大建设具体化、项目化,确定巩固类10项工程和倡导类7项工程,压茬实施,渐序推开,目前,其中的13项工程已经在全镇50个村“村村一个标准”实现了全覆盖,另外4项工程已全部展开。敬仲镇位于我区北部属偏远农业大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作为临淄区财力最薄弱的农业镇,敬仲是如何创建为“全国文明镇”的?让我们走进敬仲,为大家详细解读敬仲镇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文明就是过上城市的生活”,这既是文明的本源也是亿万农村百姓最朴素和最期盼的梦想。在敬仲镇,这样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作为临淄区财政较薄弱的镇街,该镇在镇党委书记路德芝的带领下,以建设服务性党组织为抓手、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短短几年内高质量地实施了17项系统性、全覆盖的民生工程,其中13项已经在全镇所有的50个村“村村一个标准”实现了全覆盖,其它4项已全面展开。这些工程涵盖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起了乡村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完整体系,让镇域内的每个角落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农村“五化”工程,拔了千百年来农村“脏乱差”的根。如今,敬仲镇已在全部的50个村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全覆盖,50个村所有大街小巷全硬化、无死角,道路村村通、村村连;50个村所有路两侧实现了立体式全绿化,相当于全镇3.4万人每人增植乔灌木7株,地被13平方米;50个村所有主干道安装了路灯;全镇每年只需投入71万元左右,就实现了50个村生活垃圾全部日产日清。“古有马良神笔,今有‘五化’工程。以前是泥路,现在是水泥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雨雪天踹泥窝的滋味现在想想都不好受啊!”白兔丘南村80岁的村民崔征太述说着眼里泛着泪光。>>>
民生工程让每个村每个角落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乡村改造前后对比)
农村文化设施全覆盖、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敬仲镇这贴近民意的17项民生工程,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来的,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敬仲镇的法宝就是,通过村村设立“民情意见箱”,广泛听民声,搜民意,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自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全镇这50个“民情意见箱”,安放地点不设在村委,不设在监控范围内,让群众放心大胆地提意见,将听民声、记民情变成常态,并且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民情意见箱由镇上派驻村里的驻村指导员管理,每周开启2次,对箱内意见建议进行登记、梳理和归纳,然后分级分类提交镇政府处理,处理情况跟踪记录,处理结果及时公布并存档备案。镇党委书记路德芝每周对反馈的问题处理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信息研判会,对民情意见箱中收集汇总的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的问题,集中分析原因,研究处理。>>>

81890民生热线工作站,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
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党委政府”

农村视频监控系统,50个“民情意见箱”不设在监控范围之内
乡镇一级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组织,处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位置。干好乡镇工作要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而不做表面文章,才能“积跬步成千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实利益。
敬仲镇高标准开展的17项民生工程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之所以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在于抓小抓实、抓常抓长。如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工程,敬仲镇50个村分别制定了1本救助台账,每个救助家庭家里也都有1本帮扶家庭记录薄,分别完整记录了救助帮扶工作情况、工作进度,推动救助帮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长效化。>>>

敬仲镇机关干部进行捐款

救助帮扶行动中,小寇村村民代表在捐款

在乡镇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怎么落实,抓常抓长的长效机制怎么查验是个大问题。只有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特别是面对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敢于啃“硬骨头”,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办法,才能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对于财政收入在临淄区倒数,各村集体收入普遍薄弱的敬仲镇,在全镇50个村全部高标准推进17项民生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此情况下如何抓好工作落实?镇党委书记路德芝的法宝是:50个村选派50名机关干部担任驻村指导员,用50本“民情日记”抓好干部工作的落实力和执行力,确保工作长久持续。>>>

农家墙上见文明


群众满意度测评连年居全区各镇街最前列;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提升点评连年居全区各镇街最前列;
信访工作考核连年居全区各镇街最前列;
“81890”民生热线投诉考核居全区各镇街最前列;
全镇所有50个村“村村一个标准”高标准实施17项民生工程,经财政部门审核,镇财政投入资金最少,社会支持募捐资金最多,干部激励资金发放最少,镇财政无欠债……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广大干部足迹遍及村村户户、角角落落,访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坚持抓小、抓细、抓实,本本日记记民情,条条件件抓落实,用“钉钉子”精神把工作的好坏与百姓福祉“钉”在一起,把奋斗的印记与敬仲镇60平方公里的文明土地“钉”在一起,赢得了群众信赖,得到了群众拥护。
这就是第四届全国文明镇——临淄区敬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