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政局着眼不断提高孤残儿童养护水平、促进全市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指导市儿童福利院大力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和孤残儿童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孤残儿童健康成长、康教结合的发展路子,先后荣获“全国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全省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称号30多项。民政部和省市领导视察后,对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亲情化抚育 给孩子以家的温暖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明天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累计筹措福彩公益金5000余万元,从本级经费中拿出100余万元,不断改善孤残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针对护理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工作经验缺乏等实际,坚持把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引进、进修、送训等方式,分期分批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营造学习受益、成才光荣的深厚氛围。在全国和山东省举办的历届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比武竞赛中,我市儿童福利院多次摘金夺银,为提高孤残儿童护理服务水平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针对孤残儿童身体残疾、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等特点,重点抓好季节性疾病预防治疗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孤残儿童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精细化护理 给孩子最好的服务
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身体、心理等需求,分别规划设立了入院儿童观察室以及婴儿班、学习班、兴趣班、特教班等不同区域,并在全省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继出台涉及孤残儿童入院体格检查、日常生活护理、疾病确诊治疗、身体功能恢复、兴趣爱好培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孤残儿童搭建了一项涵盖全院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护理服务全过程的高水平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每名肢残儿童的残疾程度,制定实施个性化康复计划,确保残疾儿童在适龄阶段最大限度地弥补自身缺陷。组织80余名患儿参加国家“明天计划”,通过对话、游戏、康复、矫治等方式,尽早恢复他们语言、认知、交流等功能。
系统化康复 给孩子健康的身体
充分发挥儿童福利院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等优势,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抚育理念,及时充实医疗、康复、教育等器材,开展PT、OT、语言、针灸、按摩、心理矫正等康复性训练,并通过开设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引导式、融合式、职业化教育等项目,促进孤残儿童身体功能恢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度劳动能力。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起康复室、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并添置助走器、轮椅等康复器材,不断完善康复训练设施设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残障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训练热情。在辅导老师和护理人员的辛勤努力下,这些身患残障的“特殊学生”,不仅行为举止明显改进,学习成绩也都大幅提高。
多样化启智 给孩子阳光的信念
组织护理员“阳光妈妈”与孤残儿童“结对子”,加强孤残儿童的思想引导和亲情关爱。每天发布“阳光妈妈”心语,每月举办母子庆生会,每个传统节日由“阳光妈妈”陪伴孤残儿童共同过节。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缅怀历史·红色记忆”“国旗在我心中”经典诵读、国学夏令营等活动,不断增进孤残儿童爱党爱国情怀;开设“灯塔育童”“闲暇时光”等心理课程,组织孤残儿童参加“欢迎来我家做客”公益活动,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同步健康成长;联合相关单位定期为孤残儿童组织观影、庆生会、趣味运动会、主题联欢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孤残儿童感恩理念。组织孤残儿童开展手工制作,并将他们制作的作品进行捐卖,使他们体会收获的喜悦,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认同感。
广泛化呼吁,给孩子社会的关爱
为帮助孤残儿童发展健全的人格,市儿童福利院发动工作人员积极走访爱心单位,呼吁社会各界关爱扶持儿童福利事业。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先后建起了“淄博市青少年艺术表演学会儿童福利院教学点”“嘉庚多元智能建构中心”“联康矫正室”等教学设施。对于达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及时送到与附近学校,让他们接受正常教育。帮助20多名成年孤儿找到工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与淄博电视台、《鲁中晨报》等新闻媒体联合举办“送孤残儿童回家”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关心孤残儿童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五化共育、康教结合新模式,把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孙树光 丁文媛)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