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起迈进了新时代。淄川区将深刻认识新方位新坐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一条主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是持续抓好学习教育。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为抓手,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利用道德讲堂、“思想·文化云”等平台,加强对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二是大力推动宣讲普及。扎实开展好十九大精神宣讲“十百千”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站”作用,建设“思想云”学习平台,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和宣讲活动。三是扎实开展媒体宣传。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出一批专题、专栏、理论文章、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精心组织好“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宣传全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举措成效。
二、坚持理论当家,发展壮大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是强化领导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舆情跨部门定期会商研判。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和协调处置机制,强化风险点梳理排查。二是用好指挥棒。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出台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和办法等,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责任,明确考核、追责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大对新闻宣传重点报道情况、网上舆情和“扫黄打非”情况的督查考核。三是管好主阵地。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网站主体责任,做好日常舆情监控、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网上监控。管理运营好“淄川发布”政务微博、微信,构建以“淄川发布”为龙头的新媒体矩阵,加强“两微一端”的舆情监控引导。
三、坚持舆论当家,营造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在前列的舆论声势
一是加强重大主题宣传。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做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文化名城建设、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的宣传。建立新闻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好“科学发展看淄川”等集中采访活动。做好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宣传,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听我讲故事”活动。二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对区内网站和政务类微博、微信,媒体类微博、微信,进行全面梳理和登记,以“淄川发布”微信、微博、头条号,淄川手机台和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为主建设媒体宣传矩阵,打造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媒体大平台,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等进行联动宣传。三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宣传我区改革发展和民生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发挥好解疑释惑的作用,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在环保、拆迁、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关切,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氛围。
四、坚持文化兴家,以文化名城丰硕成果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推进文化名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文旅项目三线。工业遗存文化旅游线:以昆仑陶瓷小镇核心区为一线,提升建设1954陶瓷文创园、陶瓷公园等,连片打造洄村、东笠山等 12 个文化文明美丽村居。历史文化旅游线:以黉山文化、聊斋文化为一线,提升建设般阳古城等,打造土峪等周边 10 村民宿。齐长城人家古村落旅游线:提升建设潭溪山、齐山,连片打造上端士、柏树等村。二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区体育公园和区文体中心、镇办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思想·文化云”惠民工程,将服务内容由歌舞、健身、书画向党建、政策、法律、保健等领域延伸。三是加强文艺精品工程建设。围绕改革开放 40 周年等,策划、编辑、出版《文化新淄川》《影像新淄川》《文学新淄川》丛书,规划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全面反映淄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五、坚持文明兴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文明先行“五覆盖”工程。以“思想强农”为主线,实施“五覆盖”工程。村(居)规民约全覆盖,逐步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五化”、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旱厕改造“五项基础工程”全覆盖,文明一条街全覆盖,“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全覆盖,“思想云”“文化云”全覆盖。二是启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巩固 9 条示范路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推动《淄川文明规矩 10条》落地,探索建立文明信用体系。集中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片区建设,整建制打造示范片区、示范镇、示范村。三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街道、村(居)。持续深化四德三风,实现“一榜一馆一堂”阵地全覆盖。开展好善行义举四德榜曝光台、善行义举四德榜优榜建设。继续完善“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机制,组织好“最美乡贤”评选表彰,完善道德典型选树长效机制。(白向坊)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