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下午3点多,在淄川区西河镇南坪村“明理胡同”的便民马扎处,72岁的退休老支书司衍瑞从墙上的报箱里拿出《中国之治的淄川故事》读了起来,乡亲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得津津有味,神情就像小学生一样认真。
南坪村是典型的山区村,现有村民116户322人,“有人天天读报、讲故事,现成的马扎子随取随坐,非常方便,俺们村几个老伙计、老邻居到点就约着过来听,知道了许多国家大事。”70多岁的南坪村村民司继坤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区,淄川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新思想的传播阵地、新政策的解读课堂、新风尚的推广驿站、新平台农产品展销、新时代志愿服务孵化基地——是淄川区创新打造的“五新”实践站工作模式。
“明理胡同”宣讲工作法是淄川区创新实施“五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退休了在家也没啥事,给乡亲们读读报讲解讲解国家大事小情,感觉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尤其是让村民们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素质,村民们在学习中更加爱国、爱民、爱集体。”司衍瑞言语之中满是自豪。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只有动员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才能可持续、有活力。淄川区在百姓拉呱聊天的聚集地建设“明理胡同”、“明理亭”等理论宣讲阵地447个,安置便民小马扎,配备报刊箱,建立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第一书记为主的专兼职宣讲员队伍,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整合基层党校、道德讲堂等阵地,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站527个,结合实际解读“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新思想,用大白话说天下事。在涵盖全区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声”专栏,定期播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学习金句”“与人民在一起”等新思想,用百姓话说百姓事。
10月9日下午四点半,淄川区双杨镇凤凰村,依托文明实践站成立的“四点半课堂”准时开课,十四五个小学生在志愿者杨光芹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做起了作业,真正解决了村里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不仅是“四点半课堂”,依托文明实践站,淄川的广大农村还开启了“爱心餐厅”、“农产品展销专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基层干部生动的工作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做强实践品牌,全面提升文明实践水平,形成了共建共享、融合开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五新”实践站工作模式,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使文明实践活动红红火火,解决了百姓闹心事、烦心事。如今,淄川区的“五新”实践站工作模式正逐步推向深入,文明实践活动在全区上下蓬勃开展。“淄川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区,我们打造‘五新’实践站工作模式,目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基层干部生动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把群众需求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起来,让文明实践活动更加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在最后一公里上凝聚群众,使群众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记者 赵希翔 特约记者 闫盛霆)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