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与魂。着眼青少年的文化基础与认知特点,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学习渠道、参与领域与体验平台,有利于拓展其文化视野,激发文化认同,提升文化素养,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有效推进奠定文化根基。
厚植历史文脉,丰富教育资源。应通过读经典、品诗文、习民乐等途径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个体兴趣。借助专门史讲述、地方史品读、家史运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祖先前辈的家国情怀,形成“以史明德、以史知今”的良好氛围,增强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
校内校外结合,创新教育方式。一方面要结合学科特色,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发挥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经典诵读、飞花令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课堂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乡土资源,运用聊斋俚曲等学生熟悉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为学生提供感知与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场域。
凝聚各方合力,优化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家风大家谈”等活动,引导家长关注家风培育,努力弘扬敬老爱亲、勤俭持家等家庭传统美德。积极邀请“五老志愿者”等社会贤达作为传统文化讲师,通过榜样模范的率先示范,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提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将文化精髓浸润到学生心田。(淄博师专附属中学 乔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