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幼儿在传统的节日中感受文化传承,有助于让幼儿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节日中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有效结合。
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传承不应只是让孩子学会“吃什么”。
现在很多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时,往往最后都演变成了“吃”,端午吃粽子、清明吃鸡蛋、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只顾忙着带孩子做、让孩子吃,缺少了与孩子一起“过节”的仪式感,对为什们过节,怎样过节等缺少思考和规划,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几乎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传承应精心设计和孩子一起“做什么”。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一场成功的节日活动可以让幼儿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其次,用心设计每一次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端午节带孩子们穿汉服、戴香囊、挂艾草、系彩绳、包粽子、赛龙舟……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节日的风俗,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体验独属于中国人的节日浪漫与文化内涵。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父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中秋节即将到来,当每个家庭在秋意渐浓的夜晚听着秋虫的呢喃感受秋之静美,带领孩子一起拜月、赏月、吃月饼、品蟹子,一起咀嚼回味那些与月亮有关的美文佳句……这样有仪式感、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过节,传统文化就真正融入了孩子的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融入学前儿童的生活,更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关注和配合。(汇英 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