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的慰问。孝老爱亲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孝老爱亲的美德可以散发出火热的光芒,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家庭充满温馨,让人与人充满关爱,让社会更加和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就讲到了孝,“首孝悌”中的“首”字让我们看到了孝的地位。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的这些话都教导我们做人首先要懂得孝老爱亲,并把“孝”作为做人的一个首要准则,因为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的体现。
孝老爱亲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其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而近代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更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在他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时,那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毛主席也成为家乡十里八村孝老爱亲的榜样,村民都全心全意地主动去照顾村里鳏寡孤独的老人,用毛主席“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多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孝老爱亲是个永恒的主题。在我看来,尊敬老人是为人子女的义务,爱护子女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对老人和孩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也能做到的事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高举敬老爱老的旗帜,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心与孝心,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爱心闪烁!(淄博市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