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固定的路边可以买到豆浆油条;下午,在便民市场可以顺手采购瓜果蔬菜;随时,在爱心小屋可以为家里物件进行“小修小补”。在淄博高新区,流动摊贩不再与城市管理者打“游击战”。“烟火气”升腾的大街小巷,文明与便民不是矛盾焦点,而是相融相生的文明城市。
10多处便民疏导点、2处夜市,以及多个爱心服务点,流动商贩有了温馨的港湾,市民更加便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农村到城区再到背街小巷,淄博高新区如何实现文明又便民?
“定时定点”农村流动摊贩
“买了一捆韭菜,说是今早刚割的,真是新鲜啊!”9月14日上午9点,淄博高端装备中心便民疏导点热闹起来,附近许多村民前来购物。这是淄博高新区在农村设置的第一个便民疏导点。
淄博高端装备中心张皇路的南金村、中金村、北金村是周边相对较为富裕的村,人口较为集中,百姓有需求,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商贩聚集区域。一些摊点因随意摆放、杂乱无序,扰乱了交通秩序,增加了民众出行难度。如何既能保障和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又能规范化管理,成了淄博高新区综合执法局高端装备中心执法大队的“一道文明考题”。
为了解决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与居民购物需求的矛盾,淄博高新区综合执法局在此设置了多个便民疏导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多次调研,执法大队决定像中心城区那样,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在商贩相对集中的位置划出一定区域,在淄博高新区张皇路南金村段设置了辖区内第一个便民疏导区域,规定了经营时间经营范围等要求,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同时为流动摊位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
“以疏代堵”城区便民市场
9月15日中午,记者来到淄博高新区铭波路与张桓路路口,看到路两边的商贩都不见了,道路干净整洁顺畅。
“这些商贩都去哪里了?”带着疑问,记者询问附近居民。居民告诉记者:“商贩都去了刚建的小庄便民疏导点,现在没有占道经营的了,路上的油污也都洗干净了。”顺着居民指引的方向,记者来到了相隔200多米的便民疏导点,此时已有商贩在这里驻点经营。
“如今在便民疏导点卖水果,我心里也安心多了。”水果摊主韩先生在做完一单生意后,马上拿出扫把清扫摊位前面的果皮。“做好卫生不仅仅是为他人,也是为我们自己,摊位干净了整洁了,顾客才会再来,生意才会更好。”韩先生说。
“之前这个路段占道经营问题严重,虽然执法队员每天一早就安排人员定岗巡逻,但是整治效果甚微,一直反弹。”四宝山执法大队负责人张宏波回忆说。“该路段附近小区较多,市民早餐午餐有需求,不能‘一刀切’。我们也意识到单纯的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规划一块专门用于交易的场地,引导占道摊点规范入市经营才是根治的办法。”于是,执法大队就与四宝山街道小庄社区协商,把小庄农贸市场附近空地改造成便民疏导点。小庄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变堵为疏,社区经过实地摸排,发现市场内以生鲜经营为主,市场外流动摊贩则是炒菜、果蔬经营为主。为此,社区在广泛征求摊主各方意见基础上,在市场东侧设置了临时摊位疏导点。
记者注意到,便民疏导点内有工作人员拿着垃圾袋和钳子,及时清洁市场内的果皮纸屑等垃圾,周边的卫生环境和停车秩序相较于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有什么难题,向我们反馈,我们就会积极协调解决。”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市容市貌“脏乱差”等乱象,在坚守法规红线的同时,运用柔性执法方式,引导商贩到便民疏导点规范经营,体现城市管理兼顾“力度”和“温度”,积极向社会公众释放温情与善意执法理念。
“小修小补”进入爱心驿站
“老张,我来修修这把剪刀。”“工具在那边自己拿吧。”被叫做老张的人正在埋头修理自行车,一边忙碌一边回复。这一幕发生在淄博高新区张桓路与政通路路口西南侧的爱心驿站。
老张名为张保兴,在这里修车已经十余年了,常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黝黑。“多亏了时代社区的李峰书记,咱才有了这个爱心驿站,可以遮风挡雨。”张保兴说,之前都是随处摆摊修车,居无定所。今年2月,四宝山街道时代社区把原来路口处的核酸采集点改造成了爱心驿站,让张保兴来经营。
“补胎多少钱?”“五元。”张保兴回答。时代名都小区的居民刘汝胜对记者说,现在修车的很少见了,张保兴这里价格实惠,位置固定,十分方便附近居民。“修车、修鞋、磨剪子、抢菜刀,他这里都能对付。”刘汝胜说,一来二去,这里已经成了附近居民闲聊的好地方。
记者注意到,淄博高新区这样的爱心驿站还有多处,都是利用核酸检测点改造的,既方便了附近居民修修补补,又给摆摊的商贩一个遮风挡雨的“小屋”,一举两得。
“抓好小民生,赢得大民心。”淄博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与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商贩进入到便民疏导点、夜市、爱心驿站,在方便市民购物的同时,守护了整洁的环境和秩序,是社会治理的提档升级,守护了一座文明城市应有的温情和烟火气。(潘赞名 高银乐 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