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们可能不认得我,但你的爸爸,你的爷爷可能就是我的学生嘞……你们要努力地学习,立志成才,将来才能报答社会,报效祖国!”9月1日,87岁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振华依旧到学生中间去,给新入校的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而这只是这位耄耋老人的日常。
看着学生,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眼神里自然地透露出一种喜欢和慈爱。
岁月更迭,70年前,17岁的李振华响应号召,告别繁华都市南京,来到山东,来到了沂蒙山,来到了让他奉献一辈子的地方——沂源。
那时候春节刚过,沂蒙山区下了一场大雪。初到沂源县,他谢绝了领导让他留在县城工作的好意。他说支援山区教育就要到最偏远的地方去。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着泥泞,步行来到了距县城50多公里的韩旺小学。
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当时的韩旺小学就是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座山神庙,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和透风撒气的四壁,地面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支撑起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土瓦罐,成了李振华的教学地点和宿舍。呼啸的山风夹杂着一声声狼嚎,令人毛骨悚然。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便撑起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选择沂源是受到沂蒙精神感召,仅韩旺村就有8人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跟他们相比,那些困难算不了什么。”老区人民的苦成了李振华留下执教的动力。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1982年秋,沂源县成立了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说它特殊,是因为入学的学生都是其它学校的落榜生,而且都比较难管,平均入学成绩28.5分,26人的数学考了“0”分。因为生源差、条件差,建校之初被人们称为“后进学校”。为了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县里成立了城关二中,李振华当起了第一任校长。针对有些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不抱希望的思想,李振华提出:“洒向学生全是爱,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三年间,李振华团结带领全体师生,艰难建校,勤勉治学,严格治校,硬是将一个全县闻名的后进学校,变成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在淄博市初中学校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1959年李振华光荣入党,当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工作的第一个月,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1/4资助贫困生。“第一个月工资21元钱,10元寄给父母,6元用于日常开销,5元资助学生。”他说。
那个时候,路不通、人不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翻山越岭,走家串户访问贫困学生家庭。反复向家长说明上学的重要性,并且表明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解决费用问题。学生任岚(化名)姐妹,父亲去世,母亲患有严重精神病,在面临辍学困难的时候,是李振华向她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拯救了这个家庭。之后姐妹两个先后考上了大学,任岚也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
现在他每月只留500元退休金作为生活费,其余全部捐出。70年来,个人累计捐款152万元,资助2400多名贫困学生。 他几乎倾其一生所有,而自己却异常节俭,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喝,吃饭依然以玉米糊和南瓜菜为主,依然戴着65年前买的“钟山牌”手表,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一件灰蓝色的衬衣已经穿的泛白、领口破损,折断胶底的老布鞋也舍不得扔掉。
“钱够花就行,把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圆他们的上学梦更有意义。”李振华说,“虽然我生活很清贫,但内心很富有,因为我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尽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为老区教育献身的步伐他从未停歇,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也没有驻足,仍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问题少年的转化,他利用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议、议案,参与组织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告会、研讨会,创办“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孤儿爱心心理辅导站”。他还担任着许多高校和部门等31个单位的教育顾问、名誉校长和监督员等职务,先后为全国各地的党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等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红色沂蒙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34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次。
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为老区人民献出了全部的爱,也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他的故事在泱泱八百里沂蒙山将继续传颂着。( 赵秋丽、李志臣 张琦、董玉芳、张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