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太河水库,秋高气爽,碧波千顷。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局迎来了“铁姑娘”李志华等16位参加过太河水库建设的淄川区岭子营“娘子军连”同志,她们走上水库大坝,看着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太河水库——她们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追忆往昔奋斗岁月,看今朝水库沧桑巨变,大家感慨良多。
忆往昔 看沧桑巨变
“原来是你啊,50年过去了,当时十七八岁的姑娘现在都不敢认了,要不是今天聚会,走在大街上,也谁都不认识谁了!”早上10:00,在市太河水库管理局会议室,阔别50年,当年修建太河水库的“娘子军连”姐妹们握手、拥抱在一起,现场气氛热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71年3月,太河水库大坝合龙大会战打响,淄川区岭子营300名参战民兵中,有99名是青年女性,按照正常安排,女同志们去食堂等处做辅助工作,了解到大会战中人员紧张的情况后,李志华等女同志主动请战,建议组建“娘子军连”,她们由开始的三十几人的“娘子军班”,慢慢随着女同志的增加扩建为“娘子军连”,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她们克服力量小、生活艰苦等诸多困难,推着350公斤重的泰山车,每天往返工地20多趟,行程近40公里,与男民兵一样奋战在淄河滩上,由于表现突出,“娘子军连”被授予“红色娘子军连”光荣称号。
为了弘扬“娘子军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市太河水库管理局专门召开了修建太河水库“娘子军连”50周年相聚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市太河水库管理局领导班子向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党委书记、局长吕兴友介绍了太河水库的建设发展情况和在弘扬、挖掘太河水库精神方面所作的努力。“娘子军连”的老同志们分享了在水库建设时期的点点滴滴,用平实朴素的言语讲述了那段火红的光辉历史。“刚开始我在食堂工作,后来大会战到了关键时刻,人手不够,我就义无反顾地和同乡的姐妹们加入到大会战推土队伍中,刚开始不会推泰山车,一推就倒,心里甭提多着急了,就天天跟着男民兵学,一遍遍学,一遍遍练,连睡觉都在比划推车的要领,后来学会了,大家都比着干,你比我推得快,我就要超过你,谁今天推得少了,心里就感觉自己落后了,暗自下决心,明天一定要超过别人。”谈起当年修建水库时的场景,第一任“娘子军连”连长、72岁的李志华依然很激动。
李志华告诉记者,那时候大家都20岁左右,每天吃高粱窝头,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三十几人住在一起,冬天四面透风,工地上条件非常有限,女同志就更不方便了,每名女同志一个月有固定三天假期,但是没有一个女民兵休息,即使身体不适,大家也依然奋战在工地上,手磨起了血泡,就用布子裹一下继续推车,春天刮风,尘土在脸上和着汗水变成小泥点,即使是这样,大家也不喊苦不叫累,心里就一个心思,一定要把太河水库建好,造福子孙后代。
展未来 传承“太河水库”精神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奋斗的岁月里凝聚着青春热血。随后,“娘子军连”来到水库大坝,看着一库碧水,感慨万千。“看到如今的水库这么美,曾经吃过的苦,下过的力都值了,我们身为水库的建设者,感到自豪、骄傲。”凭栏而立,“娘子军连”老同志王凤云高兴地说。老同志们在水库旁、大坝上,在市太河水库管理局专门为她们准备的铁姑娘连旗帜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供水调度中心,淄博市太河水库管理局智慧管理系统让“娘子军连”老同志们大开眼界,“看到咱们太河水库管理局把水库管理得这么好,我们特别放心。”已经73岁的“娘子军连”老同志程桂兰欣慰地说。在太河水库艰苦奋斗纪念馆参观建设时期的实物、文献展时,愈发勾起了老同志们记忆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她们鼓励陪同的水库职工,要把数十万英雄淄博儿女磨砺而成的太河水库精神传递下去,把太河水库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为了这次聚首,让在职干部职工接受“太河水库精神”教育,市太河水库管理局多方联系当时的“娘子军连”老同志,几经辗转才促成了本次50周年聚会,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环节,让老同志们找寻奋斗的青春岁月,感受水库的今朝巨变。相信在“娘子军连”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无私奉献”太河水库精神感染下,市太河水库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必将凝心聚力、接续奋斗,谱写太河水库管理新篇章。(淄博晚报记者 张谦谦 通讯员 赵宝山)
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鲁ICP备07006879号
版权所有:淄博文明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民西路24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